"大學白讀論"源于學術教育積弊
"大學白讀論"源于學術教育積弊
近日,武漢54名大學畢業生“回爐”讀技校,有人拋出“大學白讀論”,但技校方認為大學積累讓學**展更有潛力。該報道引發眾多讀者熱議
在本質上,大學畢業生“回爐”讀技校,是屬于學術教育與技能教育的競爭問題。以論文寫作為畢業標準的大學教育是學術教育,而以技能的訓練及培訓為核心的技校教育當然算是技能教育了。在整個教育體制中,這兩種教育是此消彼漲、你進我退的關系,如果這其中的一種教育出現了問題,社會上出現一些“教育回爐”現象也將在所難免。
很明顯,我國當前的學術教育遇到了****的信任危機。如果經歷過高考的學子們,在未來的四年大學生活中,既學不到多少實用的知識,又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教育負擔,畢業之時還面臨“畢業即失業”的危險,我們可以說,這種大學教育、學術教育是出了問題的。此前,重慶萬余高考生放棄高考是一個例證,今日武漢幾十名大學畢業生“回爐”技校又是一個例證。
大學教育為何會“白讀”?我想,*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,學術教育已經與社會現實的形成了脫節之勢。有許多單位招聘時,并沒有要求什么品牌大學、什么專業、什么證書,而是規定“2年及2年以上工作經驗者優先”。在許多人看來,這是對一些單位對當下畢業生的一種排斥,而事實上,這則反映了整個社會對我國學術教育的一種不信任。
再者,學術教育當屬一種精英教育,而大學連年擴招的架勢又好像在告訴我們,人人可以搞學術、人人可以玩論文。在現在的學術教育體制中,我國每年能產出600萬以上學士論文、60萬以上碩士論文、6萬以上博士論文。如此批量生產的論文大國,學界的論文只能表現出你抄我、我抄你的現象,人人為了學位而去造論文、拼論文,卻很少能顧及到對整個社會的是否有用之處。一段時間內,“論文大學、學術小國”的說法喊聲四起。很明顯,學術教育基本失去了對社會現實關照性,學術與現實就此脫鉤。
在這背后,技能教育幾乎成了國民教育的棄兒。結果只能是,技能教育既無法分配到合理的教育資源,又引不起整個社會的關注。直到我們的學術教育自己出了問題,我們才忽然想起,原來教育還有一條“技能”后路可走。
可是,學術教育和技能教育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的。現在,學術教育出了問題,許多人就求救于技能教育,但是,這樣的教育模式依然是畸形的,失去了學術基礎的技能教育又怎能會有長遠的發展?梁啟超先生曾對“學”和“術”作過這樣的界定,“學也者,觀察事物而發明其真理者也;術也者,取所發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”,即,學是術的基礎,術是學的“用”的層次。可以看到,“大學白讀論”背后,充斥著整個教育的隱憂,長此以往,恐怕在“大學白讀論”之后,便是可怕的“上學無用論”。
上海明精防腐閥門制造有限公司新聞技術部